欢迎您来到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
监督电话:028-65523273
X
雨情分析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7月25日,是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开始的日子。营山县太蓬乡蓬山社区,成为了我拼搏和战斗的地方。

初到社区时总带着一股莽撞的劲儿。背着装满材料的双肩包站在社区办公室大门口,心跳快得能听见回声。晚上住在村干部三楼的房间,夏季的窗外虫鸣织成密网,我盯着天花板失眠到凌晨三点;第一次跟着社区书记入户走访,我手忙脚乱地记录村民家人口、产业的基本信息;第一次参加社区队长会,讲到"产业发展"时卡了壳,台下微弱的嗡嗡声像小锤子敲在心上......

驻村的日子如流水般悄然逝去,转眼间已是一年多的光阴。如今,初来乍到的新鲜感早已转化为深深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在这片土地上,我见证了许多改变,也经历了无数挑战,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的内心变得更加坚韧,也让这段驻村时光成为了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社区办公室负一楼是党员之家,是用于党员开会和日常学习的地方,但是夏季的党员之家却是大门紧闭。带着疑问,我找到社区书记,他说,党员之家由于夏季高温,酷暑难耐,每年当中至少有一半的时间没办法使用,缺乏空调等必备品,社区党员多为老人,出于安全考虑,无奈之下才不使用。这个事情我一直记挂着,希望这些资源不要被闲置,能够加以合理利用。后来在一次主要领导调研派驻营山县乡村振兴工作会议上,我将该情况作出汇报,领导在会议上立马拍板解决,要求大家务必将基层党建工作放在第一位,并立刻协调立式柜机空调一台和显示大屏......时间来到安装空调和显示大屏那天,附近的村民自发地来帮忙卸货,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记得住社区办公室附近的蒲大爷说:“廖书记,你们单位来装了这些空调和电视,那我们以后开党员大会就有地方了,再也不用那么热了!”那时我就暗暗下定决心,驻村工作一定不能让这些淳朴的村民失望。在今年的党建引领工作上,我们又为社区订购了全年的《党建研究》《党建研究内参》。

蓬山社区有一个特色产业,是集体经济模式的花椒产业园,有大约350亩。当我得知这个产业凝聚着整个社区的希望时,我变得十分慎重,隔三岔五就得上山一趟,要亲眼看看花椒的长势,高温天气下的耐旱情况等等,和社区“两委”成员讨论出一套集体产业园管理办法,进行科学管理,高效养护。今年6月,花椒大丰收,我和村民们一同前往收割,花椒清香的味道弥漫山谷,回荡的是村民爽朗的笑声!

三百多个日夜里,通过一次次走访、一场场夜话,我逐渐读懂了这片贫瘠土地上的炊烟与乡愁,越发觉得乡村振兴不是纸上蓝图,而是干出来的答卷!这一年里,我用脚步丈量了蓬山社区的每一条小路。通过与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座谈交流、深入农户家中拉家常、实地查看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现状等方式,在较短时间内对全社区的人口、土地、经济收入来源、党组织建设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目前已经全覆盖走完11个社区小组,深入关注85户脱贫户,召开各类座谈会10余场次,收集意见建议20余条,完成一村一策调研报告。

乡土情是最好的课堂。乡村振兴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双向的滋养。这一年,为了避免邻里矛盾频繁发生,我们邀请相关法律专家,在社区办公室给大家进行普法宣传,并为大家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书籍;为了给1社和7社铺设好自来水延伸管道,我们天不亮就翻山越岭一步一步实地查看铺设路线;为了让花椒有更好的销路,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赶赴助农产品店;为了给社区饮水保驾护航,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往南充水质中心进行水源检测......而农耕节律也教会我尊重自然规律,做事需脚踏实地;村民的智慧与韧性让我明白,真正的答案永远在基层;质疑声中的坚持、失败后的重来,让我愈发坚韧。

乡村振兴是一场接力赛,需要久久为功。站在新的起点回望,一年的驻村经历像一面镜子,既照映出乡村变迁的缩影,也折射出个人成长的轨迹。愿每个曾在这片土地上奋斗过的人,都能带着这份沉淀继续前行;更盼望乡村的明天,能有更多温暖的答案等待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