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和“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重要要求。11月23日,由四川省水利学会主办、四川省水利学会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委员会承办的四川省地下水开发与保护学术交流会在德阳召开。来自全省各地的180余位涉水领域专家学者围绕“严格水资源刚性约束,强化地下水监管保护”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在会场,6位专家就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地下水污染防治与修复、岩溶水系统循环规律、四川省地下水刚性约束制度等多个领域展开了多角度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具前瞻性、可操作的建议,为促进地下水管理和开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孙龙水利部信息中心地下水监测评价处处长
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助力水资源管理,开创监测新局面
在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以开创性的技术突破和卓越的应用成效,为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坚实保障。该工程入选“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工程项目名单,标志着我国地下水监测技术的全面提升,为水资源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成全球领先的地下水监测网络,填补了多项领域技术空白。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覆盖全国350万平方公里,成为全球监测范围广、要素齐全、技术先进的国家级地下水自动监测系统,为我国水资源管理奠定坚实基础。构建一体化技术体系,大幅提升监测数据可靠性与应用效率。工程通过科学布设站网、自主研发仪器和高效信息系统,建立了从测站建设到数据治理,再到产品应用的一体化技术链条,实现了数据从获取到应用的全流程优化。广泛推广应用,为国家水资源安全提供重要支撑。该工程及产生数据已在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等方面全面应用,为地下水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刘国东四川大学教授
聚焦污染防治与修复,构建四川地下水保护新格局
四川省地下水资源总体丰富,地下水环境质量良好,县级及以上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情势良好。然而,工业集聚区、养殖场等区域地下水污染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地区个别污染因子超标。省内个别地区发生的地下水污染事件暴露出环境脆弱区地下水保护存在较大困难。当前,四川已建立相对完善的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建立了16701 个“双源”( 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和污染源) 清单,2020-2022 年新建了3050口监测井涵盖全省595个重点污染源,为地下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构建四川地下水保护新格局,刘国东教授建议一是尽快制定2026—2035年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逐步将工作重心从预防监测向污染修复转移,并加强已污染区域地下水污染修复试点;二是推动地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与防护措施落实,特别是在地下水环境脆弱区强化液态输送管道架空敷设和岩溶负地形区废污水管理;三是完善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分和动态监测机制,制定针对性管控政策;四是探索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多种修复技术组合应用,构建适合四川省情的地下水保护与修复体系。
张强 成都理工大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系主任 副教授
探究岩溶水循环规律,破解隧洞施工环境挑战
对天全县响水溪泉域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岩溶水系统循环特征及千池山隧洞施工对该泉域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为区域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工程建设协调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持。响水溪泉作为天全县的重要饮用水水源,主要由大气降雨经碳酸盐岩裂隙和断层补给,而隧洞施工可能通过疏排水改变地下水径流模式,对区域泉流量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造成威胁。
张强副教授指出,应通过优化施工技术、强化地下水实时监测与提升数值模拟精度,减少工程扰动对地下水环境的长期影响。为缓解施工影响,张强副教授建议一是分段开挖隧洞并同步实施衬砌,减少疏排水范围;二是在裂隙发育区域布设监测井,动态追踪地下水流量与水位变化;三是结合三维数值模型与水源粒子示踪技术,深入探究岩溶水循环特征,为山区地下水资源的科学开发与生态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余志友四川水发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施工设计分院副分院长
工程选线详析,聚焦地下水安全
四川水网体系以“一主四片、六横六纵”布局为核心,构建一张高效、安全的现代水网,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工程选线必须充分考虑地下水赋存与活动特征。这不仅关系到隧洞施工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还直接影响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保护。科学选线能有效规避施工过程突涌水风险,同时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对地下水流态(流向、流量等要素)的预报分析是通过地质雷达、TSP、超前钻孔等技术手段,掌握隧洞前方含水层的位置、水量、压力,为科学制定施工方案提供关键依据。针对不同风险等级,采用排水、超前注浆等手段,因地制宜地加固围岩和封堵水源,才能确保施工顺利推进。
刘飞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水资源评价处副处长(主持工作)
深化地下水刚性约束制度,夯实水资源科学管理根基
四川省在地下水领域围绕监测、评价、管理和保护四个维度,持续深化研究与实践,为水资源刚性约束的落实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通过强化监测网络的建设,实现了取用水的实时在线计量,并构建了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地下水水位、取水量等关键指标进行了严密监控,从而实现了地下水动态的科学管理。同时,采取了完善分析评价方法、健全管控制度与手段、科学规划地下水保护等系列举措,在推动地下水资源高效利用和保障水资源安全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展望未来,地下水科学管理需持续完善地下水监测体系、优化年度资源量评价方法、出台地下水监管措施(如禁限采区、地下工程排水管控限制等)、明确地下水应急水源地和储备区建设思路,不断推进地下水管理体系的升级,为实现水资源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钱江澎 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科学规划地下水储备,筑牢供水安全屏障
地下水储备区、应急水源地与常态开发区应在地理分布和功能定位上协调规划。储备区主要服务于特殊干旱年份及突发事件,应急水源地则适用于普通干旱年份和较低等级的突发需求,两者在功能定位上既分工明确,又相互衔接。划定地下水储备区的原则包括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以水文地质单元为基础、优先选择可持续补给能力强的区域。
地下水储备和应急水源地规划是保障区域供水安全的重要战略手段,应加快完善储备制度,强化动态监测与科学评估,确保在特殊情况下地下水资源能够高效供应。四川省地下水储备区区划研究成果(建议方案)可为全国地下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