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我坐在村委会的台阶上远望,夕阳洒在桠桠村的山头上,身边袭来一阵阵竹林间传来的清凉,耳边传来孩童的嬉闹声,感受着这独属于桠桠村的风景,低头在日志本上写下今天的日期。今天刚好是来峨边彝族自治县杨河乡桠桠村担任驻村干部一周年。一年前,我带着使命与忐忑踏入桠桠村,一年后,这里成了我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修好一台电视,叩开一扇心门
桠桠村是一个纯彝族村落,我作为一个说着普通话的外省娃,当得知这里是我将来要帮扶的村子时,内心满是忐忑:语言不通要如何交流?没有农村生活经验要如何寻找共同话题?融入的难题,像眼前连绵的大山一样横亘着。没想到,一次偶然的“维修”,成了破冰的契机。
那天,村文书敲开了驻村队办公室的门,有些不好意思地问:“小俞,你认识修电视的师傅不?里时大妈家的电视又‘罢工’,收不到信号了。”里时大妈是我们村唯一的孤寡老人,她的事我们格外上心。我思索片刻,虽然专业的师傅一时半会儿不好找,但或许我可以试试?“文书,我过去看看吧,万一能捣鼓好呢?”到了里时大妈家,看着老人期待又有点局促的眼神,我蹲在电视机前反复调试线路、检查接口。汗珠顺着额头滑下,心里也打鼓。终于,屏幕“唰”地亮了,熟悉的画面和声音传了出来!里时大妈高兴得像个孩子,紧紧拉着我的手,用夹杂着彝语的普通话说:“卡莎莎(谢谢)了,卡莎莎了!小俞,我一个人在家,就指着它解闷了,不然也不会麻烦你们……”我也用力回握那双布满皱纹的手:“阿妈,您的事儿,就是我们的事儿!以后有啥困难,随时唤我们,您也不用觉得孤独,我们会经常来看您的!”
神奇的是,我会“修电视”这事儿,像长了翅膀一样在村里传开了。“小俞,我家电视也‘花脸’了,能来瞅瞅不?”“小俞,我在网上买的衣裳不合适,这退货咋操作呀?”“小俞老师,娃儿这道题不会做,你能给讲讲不?”……凭借着那次“误打误撞”的技能,我这个“外来客”竟渐渐成了村里的“多面手”。村民们信任的目光和一声声呼唤,成了我最珍贵的“任务清单”。每一次热情回应,换来的往往是硬塞进手里的、带着泥土芬芳的蔬菜,或是自家熏制的、香气扑鼻的腊肉。沉甸甸的,不只是手上的分量,更是那份毫无保留的心意。那一刻,“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句话,才有了最真切的注解。
滞销笋变“暖心单”,架起产销“连心桥”
四月的桠桠村,空气中弥漫着竹笋破土的清新气息。采笋,是村民们一年生计的重要指望。然而,今年的市场却像被乌云笼罩,价格低迷,销路不畅。眼看着一根根鲜嫩水灵的竹笋堆积在家,村民们脸上的愁容一天比一天深,蹲在屋檐下抽闷烟的大叔,默默整理笋子、唉声叹气的大婶,那画面深深刺痛了我的心。“不能让乡亲们的汗水白流!”
刻不容缓!我们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统计滞销数量,摸清底数。同时,第一时间拿起电话向我的“娘家”——派员单位领导作了详细汇报,恳请支持。电话那头,领导听得非常认真,当即拍板:“群众的困难就是我们的责任!立刻组织采购!”消息像春风一样吹遍了桠桠村。短短几天,一份饱含情谊的“暖心订单”就确定了:单位工会集中采购桠桠村的新鲜竹笋,还有村民们自产的优质蜂蜜!
接下来的日子,村委会小院成了临时的“物流中心”。村民们肩挑背扛,把一筐筐带着露珠的鲜笋、一罐罐金黄透亮的蜂蜜送来,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我们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一起过秤、分装、打包,忙得不亦乐乎。看着满载桠桠山珍的货车驶出村口,驶向远方,大家心里都暖暖的。这不仅解了部分村民的燃眉之急,保住了他们的“钱袋子”,更是在大山深处与帮扶单位之间,稳稳地架起了一座守望相助的“连心桥”。这份“暖心单”,沉甸甸的,是信任,更是希望。
粽叶飘香处,乡情暖人心
乡村的振兴,其深厚的根基,在于人心的凝聚与那份浓浓的乡土情谊。我们深知,一个充满归属感和温情的家园,需要在日常的烟火气里用心培育。
为了加深这份情谊,传承我们共同的文化纽带,今年的端午前夕,一场名为“粽情端午,情暖桠桠”的包粽子活动在村委会小院热热闹闹地铺开。活动当天,我们早早地就张罗了足够的活动食材,饱满晶莹的糯米,青翠宽大的粽叶,油亮咸香的腊肉馅料吸引了三五成群前来参加活动的乡亲们,一时间,小院成了欢乐的海洋。村里的阿妈们是当之无愧的“技术总监”,她们布满皱纹却无比灵巧的手上下翻飞,折叶、填米、放肉、捆扎,动作行云流水,一个个棱角分明的粽子迅速成型。我这个“学徒”笨拙地跟在旁边,包出的粽子不是“咧嘴笑”就是“大肚腩”,惹得大家笑声连连。小朋友们也积极加入,小手学着大人的样子包裹,虽然形状各异、憨态可掬,却充满了童趣与欢乐。大灶生火,炊烟袅袅,清新的粽叶香混合着腊肉的咸香,渐渐弥漫了整个院落,萦绕在每个人的鼻尖心头。粽子出锅,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这份共同劳动的成果,唠着家长里短,孩童们嬉戏打闹,阿妈们哼起了古老的调子……这一刻,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心,在氤氲的蒸汽和温暖的粽香里,自然而然地靠近、交融。这沁人心脾的香气,是节日的味道,更是“桠桠一家亲”最温暖、最生动的注脚。
枝叶总关情,同心向未来
坐在夕阳余晖中的台阶上,合上日志本,孩童的嬉闹声渐渐远去,竹林的清风依旧温柔。一年光阴,仿佛只是俯身拾起一片桠桠竹叶的瞬间,却又厚重得足以在心底刻下永恒的印记。从最初的“外来客”到如今的“桠桠人”,从面对困境时的忐忑到携手破局后的笃定,从语言不通的疏离到心意相通的暖流……这365个日夜,是汗水滴落泥土的耕耘,是脚步丈量田埂的执着,更是心与心不断贴近的旅程。
来到桠桠村这一年,是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最生动、最深刻的课堂。它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员干部,永远是人民的勤务员。只有真正扑下身子,走进群众中间,倾听他们的心声,感知他们的冷暖,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才能赢得最宝贵的信任与支持,才能凝聚起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绝非一人一笔便可绘就。它是党领导下的伟大事业,更需要激发蕴藏在亿万农民群众中的无穷智慧和创造伟力。作为驻村干部,我深感责任重大,亦满怀信心。因为我知道,只要我们始终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苦在一起、乐在一起,像桠桠的竹林一样根根相抱、枝叶相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未来的征程上,我将继续以赤子之心扎根这片热土,把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热爱,化作服务乡亲们的具体行动,与桠桠村的党员群众一道,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用汗水浇灌希望,用奋斗开创桠桠村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兹莫格尼(吉祥如意),我深爱的桠桠和乡亲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