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江桥水文站始建于新中国成立不久后的1954年,是涪江中下游预报根据站,是绵阳市防汛工作的前沿阵地。“6.26”洪水刚刚过去不到半个月,资料整理、设备检修、断面测量等退水常规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着。但是今年汛期,洪水似乎格外眷顾这样一个承载着悠久防汛历史的国家级重要水文站,驻守在涪江河畔的水文职工,在2018年7月11日再次迎来了历史性的洪水大考。
7月10 日上午,受涪江上游平武、江油境内降雨影响,涪江绵阳段水势轻微上涨。晚上20时左右,水位上涨速度明显加快,绵阳城区也下起了暴雨,参加工作仅6年的涪江桥测报中心负责人吴银龙意识到涪江桥站即将迎来一场大洪水。他马上安排人员全面检查了测验设施设备运行状况,同时严密监视着河道水情。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一道道闪电划过夜空,噼噼啪啪的暴雨声和汹涌河水的怒吼声不绝于耳23时,上游江油站、香水站水位凶猛上涨,太白站也正在逼近警戒水位,吴银龙初步估算上游流量已经接近6000 m3/s,决定即刻启动高洪预案,加密水位观测。11日凌晨3时30分,已经超保证水位的太白站水势仍然持续上涨,2470、2550、3180……看着不断刷新极值的流量,众人的心也不由得开始紧张起来。浑浊的河水裹夹着大量漂浮物奔涌而下,水尺上的刻度快速被洪水淹没。中心人员各司其职,打开探照灯,启动水文缆道,500公斤的铅鱼不断穿梭在奔腾的洪流间,测得的流量数据不断攀升。
凌晨5时30分,涪江桥站的流量接近9000 m3/s,水位464.30m,这样的数据已快达到观测水尺和缆道测流的工作极限。吴银龙当机立断采取措施,一方面组织人手补设临时水尺,一方面拨通了请求支援的电话。话音刚落,他的眼前就陷入了一片黑暗。原来站房下游1500米科学城隧道附近土石垮塌,导致涪江桥站所处地区大面积停电。此时缆道操作台无法工作,铅鱼还停放在水中,河里的漂浮物时刻危及着缆道安全。他们立即启动应急自备电源,不到2分钟,操作台重启,铅鱼被拉出水面,测流继续,大家悬着的心才重新放了下来。6时整,副局长吴章平带领建设管理科的同志到站支援,冒着大雨调收缆道垂度,提高测洪能力,保证洪峰安全施测。
6时30分,水位464.86m,流量10400 m3/s,达到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大流量。上午10时,洪峰按照预期时间到达,水位465.59m,流量12200 m3³/s,一组组突破历史极值的水文数据载入史册。时间伴随着滚滚浪涛流逝着,14时水位退至保证水位以下,17时退至警戒水位以下。暴风雨暂歇,但涪江桥水文站洪水测报工作仍在继续。
如今,涪江铁桥上被洪水冲刷留下的一道道印记,无声地描绘着建国有资料记载以来涪江干流绵阳段发生过的最大洪水,讲述着绵阳水文人在风口浪尖,劈波斩浪、顽强拼博的抗洪故事。
欢迎您来到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
首页
组织机构
综合资讯
水文服务
水文建设
本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