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
监督电话:028-65523273
X
雨情分析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千河之省,沟渠纵横,雨水不均,旱涝皆患。

这样的时空背景,江河安澜如何可能?

1952年,新中国百废待兴。作为水利尖兵,水文开始了艰难的探索:怎样服务防汛抗旱,怎样服务工农生产,怎样服务水利水电建设。为做到“职有常守、位有常员”,新的四川水文应运而生。

2020年4月,资阳、攀枝花、自贡等水文中心相继成立,中小河流域监测站网全面建成,巴蜀大地终于拼齐市(州)级水文版图,四川水文改革发展跑出了“加速度”。

积点成面的探索精神

汪勇是一名老水文人,在关于小时候的记忆里,父辈们总是在风里雨里夜里观测降水量、水位,用铅鱼、浮标抢测大洪水,一旦洪水来了就没有黑夜白天。他眼看着四川水文从只有大江大河上几个站点,到遍布中小河流的水文(位)、雨量站网。

他说,“几十年来,我们每个测站都确保测好每一次洪水过程,收集好每一份洪水资料,整理好每一个水文数据,并准确及时报送出去。积点成线,连线成面,在这个过程中,水文探索出江河变化规律,积累了覆盖全域的水雨情资料,完成了从‘一颗子’到‘一盘棋’的变化。”

阴阳往复,四时代谢,不变的是基层水文人一步接一步的脚印和一个点一条线的积累。

一个人就是一个站,一个站要管一大片。1956年8月,大滩水文站遭遇特大洪水,基本水尺、比降断面水尺、高架浮标投放器等全部设施被冲毁。洪水已经穿濠进入站房,站长任雪源心里却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抢测峰顶数据,为下游地区提供准确情报。他紧急设置临时水尺、比降水尺,观测比降水位,以弥补峰顶附近的流量推求。等洪水退后,又进行补测确定比降断面间距。

在汪勇看来,登瀛岩水文站是四川水文由点及面的缩影。上世纪70年代,登瀛岩站被升级为中心水文站,管辖面广、量多、距离远,获得全国先进站荣誉。把每一个数据当作整个系统的一部分,每一个疑点都不放过,从最微不足道的地方进行探索,使登瀛岩站成为水文的一个精神图腾。

1992年2月的一个下午,天上下雪,江水生烟。登瀛岩站职工们在测一个低水位流量点,以满足定线要求。测验结束后,脸色发白的同事们赶紧去生火取暖,站长杨光德端坐在办公室,用握不住铅笔的手仔细计算测得的数据。他发现所测流量偏小8.2%,超过允许误差,于是反复计算,寻找原因。

有同事见他如此较真,劝他说,“今天时间晚了,天气又冷,要不明天再查找原因。”他说,等到明天,水位就会发生变化,今天的低水位困难就不会重现了。杨光德就穿上救生衣,摇船上断面仔细查看,终于发现河床有一处水草丛生,造成流速仪受到干扰。找到原因后,他并不满足,独自用了半个小时将杂草去除,然后通知大家重新施测。

作为当时的站长,杨光德反复告诫年轻的职工们“做好水文工作,必须从每一个数据抓起,提升对规律的认知、对工具的熟练掌握,对河流变化规律进行科学、求实的多维度探索,这样,防汛抗洪的整体效应就发挥出来了”。

逆水而行的担当精神

云欲坠,城欲摧,雨倾盆,雷如剑。这是汪勇年轻时写下的诗句的一部分,他没有说的是:脚步疾,逆水行。

1998年8月,长江中下游发生罕见的大洪水,水位长时间居高不下。沱江作为长江一级支流,其中游控制站登瀛岩站的职工们没日没夜地为下游防洪、设洪提供水情预报值。23日,时任内江水文局党总支副书记的江嘉荔到登瀛岩支援慰问,得知该站的女职工张宇仙在丈夫病危抢救的情况下,依然坚守岗位,忘身忘家,留在站上和同志们一起抢测洪峰。

江嘉荔深受感动,当晚即写下了1500字的通讯《痛苦而又无私的选择》,随后,即在《内江日报》等媒体刊出,并上报省水文局。时任省水文局党委书记熊慧玲对此文赞叹有加,推荐到水利部。张宇仙因此被评为全国抗洪模范,后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汪勇最佩服张宇仙说过的一句话是“作为一个防汛人员,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既然站在最前线,就要把心炼得像一块铁一样坚强。”

他本人何尝不是这样呢?曾在威远站工作的水文职工周丽说“汪勇最大的特点就是压不垮,有担当。2014年,威远河连续出现洪峰,他已奋战两昼夜,依然指挥着同志们在湍急的洪水中抢测流量。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瞬间他情绪就低落了下来,接着向老家小镇的方向望了一眼,脸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压低声音说了一些忠啊孝啊之类的话。后来同站的人才打听到汪勇的父亲快不行了,他说的那几句话是儿现在只能尽忠,不能尽孝,没法回家啊。”

汪勇却认为这不算什么。四川水文的历史上,很多人逆水而行,连生命都留在了热爱的江河里。

他说,水文测验的连续数据,从百死千难中得来。1957年,洼里水文站在单沙采样时,发生翻跑船事故,测船毁坏,三人牺牲。62年,阿坝水文站职工帅培富、三郎在站房内遭遇两名歹徒抢劫杀害;大金水文站施测水文水道断面时翻船,五人落水,三人牺牲。63年,田家水文站职工张协为防止自记水位计被冲走,进入观测房想把自记水位计拆走,还未拆完仪器时,就被陡涨的洪水将观测房屋顶和仪器连人一齐冲走,后来抱住一棵树往上爬,在树上蹲了一夜,捡了一条命……

担当,不单是关键时刻“敢挺、苦干、实拼”,更是要取得工作实效,拿实实在在的东西出来。

2010年8月14日,汶川地区突降暴雨,引发映秀镇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大量房屋损坏、人员伤亡。事发后,省水文局迅速成立水文应急监测队,监测人员携带全站仪、电波流速仪、测深仪等设备赶到灾区,支援防汛抗洪应急监测工作。22日,在映秀镇抗洪抢险现场,杨茂鹏、邓维、王志良等水文职工代表受到温家宝总理接见,聆听了温总理的指示。水文应急监测工作为做好灾情处置和灾后恢复提供了精准支撑。

无论是地震、泥石流和其他灾害应急水文监测,还是处理紧急水污染、保障水上赛事等事件,四川水文人逆水而行、因地就材,在不断调试、调整、适应中强化了水文应急处突能力。

习劳习苦的坚守精神

因工作特性,水文站背倚巍巍群山,面傍潺潺河流,水文人远离城镇,通常寄宿于农户、寺庙,住帐篷、宿岩穴,披草衣、用马灯,肩挑背扛运设备。语言不通,匪患时有发生,一涨水则夙夜兢兢、寸心难安。

回忆起那段日子,汪勇充满了感恩,“背井离乡,以站为家,与外界没有沟通,学会了一生的功课——淡泊,心里空洞洞地熬着汗唧唧的日子,一晃,参加工作都40年了。”

“甘于默默坚守是水文职工的最大优点也是最大优势,即使在文革中,我们也不受‘停产闹革命’所惑,没人脱离岗位,连续不间断进行水文监测,探索山区、平原、丘陵、草地的水文规律。归结起来,就是以打天下的坚持来守天下。”他说。

天堂岩水文站有个好听的名字,可对于建站者来说,却是在地狱般的条件中挣扎,在自己也难以预料前途的曲折道路上前行。

1958年4月,接到组织命令后,王振江背起40多斤的仪器和日常生活用品,从内江出发,乘成渝铁路火车到重庆市江津县滩盘站下车,渡过长江后,需要步行80多里山路。说是山路,实际上很多地方根本没有路,地势陡变、草木错杂,需要不断爬坡下坎,遇到路上打滑,只能作“狗爬”状行走。才走几步,就浑身湿透,把衣服裤子都脱掉,依旧没有一丝凉爽的感觉。4天后,他到达预计选址地,浑身骨头如同散架,却马不停蹄开始选地址、测地形,蔬饭水饮,席地以瞑,目标是创建一个新的水文站,并且在这条断面一直坚守。

这是水文人走过的“路”。

汪勇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习劳习苦,好在过惯了。

宜宾水文中心职工李睿,自进入水文后,一直在站上学习工作,等到结婚生子,一家人就“拴”在了观音水文站。2017年,四川水文开始全面巡测改革,一家人要搬离水文站,他竟多少有些不舍。

女儿李昕瑶说,“离站那天下着一阵飘一阵停的小雨,爸爸站前站后看了一遍又一遍,站房四周都是郁郁葱葱,他亲手种的,金的银的是花,红的黄的是果,门前跑来跑去的是狗,他在工作时废寝忘食,心如头发丝那样细,却顾不上休息,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献给了这块地。”“但我们还是乐意,如同这些枝繁叶茂的植物,我们的根在站上,不论走到哪里,观音站都是我们的家。”

任咎任怨的乐观精神

有一年,汪勇在河边守洪峰,连续几天没合眼。他精疲力尽,身心俱疲,咧呆呆地望着水面,一位在河边步道打太极的老大爷观察了他好久,怕他想不开,竟主动过来安慰他,凡事要想开。汪勇反倒劝老大爷,“你放心,我们这是在看水位,水文职工有被河水淹死的,就没有主动跳河的。”

可说起当时的现实条件,就没有那么乐观了。

水文站通常没水没电,要么电灯红闪闪的,只比油灯多些星星;要么吃水靠挑,有时要走好几公里。驻站人员既要求技术性,又要求独立性,工作和生活上的小问题都能独立解决,在当地还要“吃得开”,处理好和周边群众的关系。

站房多是解放不久以“干打垒”方式修建,土墙草房,求省图快,隐患频发。内江水文局下属的火盆山水位站,位于一块巨大的岩石底下,因遭受暴雨袭击,站房被垮塌岩石压塌,观测人员刘光俊因公殉职,该站也因此撤销。

即使这样的条件下,水文职工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工作、对生活的热爱。

达州水文中心七里沱水文站是国家级重要控制站,离最近的场镇有一小时路程,测验项目多,工作任务重,枯燥单调的驻站生活,让曾经守在这里的年轻人无所适从。为此,站上建立了工、团小组,腾出空房作为活动基地,不定期搞文娱活动,办墙报、学烹饪、交流技术,又主动走出去与当地单位搞联谊、办活动,站上成了当地群众、学生的科技教育基地,硬是把一张单调的黑白图变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画。

原自贡水文站职工谢丽丽是武汉人,2010年公招考入四川水文,守在以山为伍、与水为伴的水文站,平日里说话的人都找不到。这个20出头的姑娘心里越发想念远方的亲人、同学、朋友,经过反复权衡,决心考回湖北。四年后,她如愿回到老家的水文局,进入水质实验室工作,却发现没有想象中的快乐,她舍不得四川水文,时刻想念着“江妈妈”和同事们。

终于,在大年初七,上班的头一天,她拔通了老站长的电话,“我还是想回来”,“你疯了……好吧,要认真准备考试。”此时,距她在老家上班,仅有两个多月。她又经历层层选拔,再次成为四川水文的一员。她说,有四川水文大家庭,再大的困难都不怕。

这是工作性质锻炼出的,深入到骨子里的乐观。

1964年10月,元滩湾水文站职工钟筱英、曾宇芬二人到河对岸观测14时水位(基本水尺已被洪水冲走),因洪水退后岸上泥浆堆积,钟筱英刚登岸,即滑入水深8米多的河中,不会游泳,时沉时浮。河岸无其他人在,情况万分危急。不会游泳的曾宇芬沉着冷静,立即划船跟踪追救,终于抓住钟筱英的头发,进而抓住其衣领,此时,钟筱英逐渐清醒,用力抓住船边,这才避免了一次伤亡事故。

周边的老百姓都说,“这些女娃儿凶哦,看不出她们有丁点儿的害怕,每一次涨水后照样冲在前面。”

以技求道的创新精神

作为一名“水文二代”,汪勇认为“过去,水文测站存在战线长、站点散、人员内部消化的特殊性,容易固步自封。加上信息闭塞,缺乏活力,封闭与守旧意识较重。因此,默默无闻也是被逼出来的,长期落后的思维方式难以与地方行政部门处于同一交流平台”。

但水文创新一直没有停止过,与时俱进也融入水文人的血液里。70年来,四川水文站网覆盖主要江河,工作范围由单一测报到全方位服务,催生、锻炼出几代水文人。人才队伍从单一的技术型人才,到满足于“测、算、报、整”转向全面服务于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河湖长制等工作,以专业优势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大水文战略、巡测改革、基础建设能力提升……长期积累与瞬间突破交互作用,掀起了思想大解放,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不断转变原有视域,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1981年,因夫妻异地、子女教育、就医难等问题,四川水文在阿坝州岷江上游“站队结合”试点,成立勘测队,驻巡测结合,集中力量为水利工程收集前期水文资料。随后,试点扩大,渐至全州。

2017年,巡测改革全面启动,为提高职工积极性,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完善防汛抗旱减灾格局,赋能绿色发展赋,为推进省内水资源共享、调配、监管一体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站上待了几十年的汪勇对“人员进城、设备下乡”举双手赞成,“拆除了水文人才发展的‘玻璃顶’,更加有利于水文做实做精专业技术,更好为民服务”

2020年,省内多流域遭遇特大暴雨洪水,预报过程中,水文创新大显身手,以大数据替换过去模型中的纯靠经验处理信息,提升了效率,扩展了空间。以分析洪水预报作业精度和流域水库群调度削峰滞洪,大幅提升水文监测自动化、预警预报实时化、预报调动一体化、分析评价智能化,促进水文要素监测、水文数据报送、动态水雨情监测、水情服务等关键环节提质增效,四川水文改革初显成效。

最让汪勇自豪的是,这一年,以黎光明、周丽、李小龙为代表的资阳水文人,在资阳地区没有国家基本水文站、没有历史水文资料、人员和设施都极度短缺的不利情况下,在抗击沱江“8.12”等特大洪水过程中,预报的洪峰水位、过境时间达到优秀水平,并且探索出中小河流水文监测“资阳经验”,形成了水资源管理服务强大合力,提升了水质、水量“家底”数据权威性,并切实提高超标洪水应急监测响应效率,群众对水文认知度、认可度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