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水文工作作为防汛减灾、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承担着水文监测、分析、预警等多重职责。水文安全不仅关乎水文职工的生命健康,更关系到水文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影响着水资源管理和防灾减灾体系的效能。德阳水文中心始终将“安全第一”作为核心工作理念,致力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质效、压实安全责任,进一步筑牢安全防线,守护安全发展。
一、加强教育引导持续强化安全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安全生产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丝毫放松不得,否则会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要加大隐患整改治理力度,建立安全生产检查工作责任制,实行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做到不打折扣、不留死角、不走过场,务必见到实效”。水文工作作为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安全是其生命线,没有安全,一切工作都无从谈起。水文涉及到水位、流量、泥沙、水质等多个方面的监测和分析。每一项数据的准确获取,都离不开水文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严谨操作。然而,在水文监测的过程中,时常会面临各种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挑战。暴雨、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设备故障、人为失误等潜在风险,都可能给水文工作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必须将安全放在首位,按照“三管三必须原则”加强组织领导和教育引导,持续强化安全意识;同时,用好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为干部职工在评优评先、职称职级晋升、提拔任用等方面划下安全红线,对违章指挥和违规作业“零容忍”,将安全生产有机融入水文业务流程和岗位职责,督促干部职工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让“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时时想安全、处处要安全”成为全体职工的共识,增强以万全准备应对万一可能的底线思维能力。
二、坚持科技赋能聚力提升安全质效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设备在水文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我中心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推进水文监测自动化、信息化建设,引入和应用先进的水文监测技术和设备,提升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的效率与精度。近年来,我中心大力采用双轨电波流速仪以及测扫雷达、无人机等新设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加强对水位、雨量的远程感知和水文基础信息自动传输,同时加快视频监控系统在水文站点的覆盖应用,实现对关键作业区域和风险点的实时监控。同时,加强与水利、气象等部门的协同联动和信息共享,以实时场景的“大数据”,拓展区域信息和风险感知能力,聚力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及时研判、迅速响应、有效应对,为水文工作的安全开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赋予更高的安全质效。
三、完善制度机制压紧压实安全责任
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机制是保障水文工作安全开展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我中心结合工作实际和新的形势任务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科学、严谨的安全管理制度,构建了一整套安全运行机制,持续完善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实时迭代更新安全生产预案,每年至少开展一次针对汛期洪水、地质灾害、火灾等的实操演练,锻炼队伍。大力完善各类水文监测设备设施的操作规程,严格巡检和巡测工作流程,并通过所属测报中心相互之间的安全交叉检查、中心的定期督查、专项巡查等方式,盯紧野外监测、涉水作业、水文缆道、水文绞车、水质实验室危化品、车辆安全、网络安全等重点领域,提高安全检查的成效,进一步强化全体职工的安全职责。不遗余力加大安全投入,持续加大野外站点的安全防护措施,加强对水文监测设施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准确采集;为经常参加野外巡检巡测的职工配备必要的个人安全防护用品,购置人身意外保险,近两年选送近20人次参加高空作业培训和应急自救培训,提升安全技能。建立安全生产检查整改台账,逐项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人,落实闭环管理,压实安全责任,做到“不安全不生产”,确保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安全生产,责重如山。我中心将一如既往秉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有力的举措、务实的作风和周全的办法,努力创新水文监测与预报技术,加强人才培养,努力构建更加智慧、高效、安全的水文监测和服务体系,持续着力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以高水平安全确保德阳水文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