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阳市雁江区丰裕镇华山村的山水之间,藏匿着一部承载千年水文记忆的“石头史书”——洞王沟水文石刻。作为四川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片跨越1000余年的石刻群以独特的“水文密码”,记录着古代洪旱灾害与社会变迁,它不仅是古人敬畏自然、科学治水的智慧结晶,更是长江上游水利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资阳水文中心邀您走近这份镌刻于岩石之上的水文“活档案”,共同触摸历史脉搏。
洞王沟水文石刻始刻于北宋,历经南宋、元、明、清至近现代,内容涵盖洪灾水位、旱情印记、战争纪事、地震痕迹及民间生活习俗,是国内罕见的跨朝代、多主题水文石刻,石刻中有三条北宋时期的重要纪年记录: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开凿吉宅石、绍圣三年(1096年)洪灾、宣和四年(1122年)旱灾,其中,宋代洪水题刻“大水至此”以直观水位标线记录极端水情,明代“嘉靖三十九年大水到此”等题刻则通过文字与符号,为研究长江上游水文规律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从内容价值来看,洞王沟水文石刻具有重要的水文记录功能,被称为“陆上的白鹤梁”。
一道道或深或浅的刻痕,是古人观测水位涨落的原始“标尺”;一行行古朴的文字,忠实记录了不同年代洪水位、枯水位等关键信息。这些石刻不仅是珍贵的水文物证,更是见证了资阳先民与水共生、兴利除害的奋斗历程,承载着厚重的地方水利文化记忆。例如,刻于丰裕镇岩壁的“水则”标记,与都江堰水尺功能相似,展现了古人因地制宜的水文监测智慧;而“岁在甲戌,大旱祈雨”等题记,则折射出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抗争精神。今日,它们依然默默伫立,为现代水文监测、防洪抗旱及水利工程规划提供着宝贵的历史参照,实现了跨越时空的水文对话。
探索洞王沟石刻,感知江河千年脉动!保护水文化遗产,你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