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按照《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泉水调查监测工作的通知》要求,德阳水文中心组织开展了境内四处泉水的调查监测工作,调查组采用仪器设备现场测定了地理坐标和高程、现场查看了泉水开发利用情况、实地走访了解了泉水的基本情况,形成了泉水档案。本次调查不仅揭开了德阳水文泉水调查监测的序幕,更意外收获了其中三处泉水鲜为人知的故事。
南阳泉:从隋朝延续至今的千年活水
当调查队沿着什邡市南泉镇南阳村乡间田埂前行时,映入眼帘的一方池塘就吸引了我们的注意,灵动清澈的池水随着沟渠悠悠流向田间,“汩汩”的水声述说着古老而神秘的故事。复前行数百米,刻有“南阳泉”的石碑安静地坐落在树旁,仿佛村口安详的长者欣慰地看着当地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调查队在南阳泉广场上收录到了此处泉水的密码,三座满布沧桑的石碑分别镌刻着《南泉赋》和《太平寰宇记》,隋文帝杨坚封其四子杨秀为蜀王,杨秀田猎时在此处发现一尊巨型石佛,于是建造佛寺并题“泉涓涓兮流长,沛膏泽兮一方”,与清代《什邡县志》“石佛现而泉涌”的记载奇妙重合。“瞧见水底那个石墩没?当年蜀王的箭就钉在这儿!”当地老者给我们指出,据他介绍,此处泉眼众多,从空中看呈北斗状分布,老祖宗说这是“天星赐水”。如今,当地结合特色开展了农业文旅“泉水经济”,也破解了乡村振兴的难题。据悉,当地仍有一些老人保持着“醒泉”的古老传统,南阳泉的故事从未凝固在史料里,它流淌在每双淘泉的手掌中,沉淀于每颗守护文脉的心里,最终汇成生生不息的文明长河。
楠木沟十二泉:蕴含养生哲学的避暑胜地
当调查队几经转折跨越千余米高差来到绵竹市汉旺镇楠木沟风景区时,悬崖峭壁和茂木森森自然组合出的奇观景色令人惊叹,“金鱼瀑布”直挂天际牵引着调查队探究其源头。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传说楠木沟中有一株千年楠木,被尊为“楠木仙”,沟内“十二泉”与大小十余处瀑布共生,或飞流直下或碎玉飞花,形成阶梯式水景观。如今,调查队看到的仅有半山处一条缝隙中渗出的少量涓流,当地村民用于盛接山泉的水盆发出“叮当”的脆响,貌似在诉说着无尽的苦楚与凄凉。“原沟谷下游还因水流溶蚀形成了六尊罗汉石像和一尊观音,被称为‘天然佛龛’,当地有‘滴水成佛’的传说。”当地老人向我们介绍道,“2008年地震前,此处泉水汹涌,有‘洗心泉’、‘长寿泉’等十二口蕴含传统养生哲学的泉眼,当地也很多长寿老人,但地震后这些泉水就渐渐干涸了!”。如今,楠木沟已经成为绵竹市地质和风景的免费旅游胜地,泉水既是龙门山断裂带地质运动的馈赠,也承载着川西民间的自然崇拜与生命哲学,调查队集体唏嘘道,不知何时又能触达‘泉在石中鸣,佛自水上生’的山水禅意。
川西第一泉:“泽被此邦”的活态遗产
调查队循着“灵泽寺”的印迹走访到广汉市连山镇涌泉村,此处是本次调查的泉水中开发利用程度最大的一处泉水,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被命名为“川西第一泉”矿泉水的产地。相传此处是一处千年古泉群,“大涌泉”和“小涌泉”相距约50米,北宋文人、汉州通判文同曾以“相将醉倒白云间”咏其景。据当地人介绍,古时候,当地人认为饮泉水可“祛病延年”,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至端午,当地民众都会去“涌泉观”朝拜涌泉,形成了“涌泉朝拜”传统。清初,涌泉观旧址改建为灵泽寺,寺中悬乾隆年间“泽被此邦”匾额,祀龙王,调查队在原寺址处仅见清代残殿淹没于鱼塘中。调查队站在曾经的灵泽寺旁,看着一群孩童用纤细的树枝在泉凼中荡起银亮的水波,感叹道:“或许,无法佐证的传承记忆与现代工业的价值挖掘也是自然与人文交错的一种方式!”
“每个碎片都是泉水拼图的一块。”艰难的跋涉过程与烈日的灼烧带来的仅仅是身体的创伤,调查中最艰难的是打捞散落的记忆,每一个传说和每一句慨叹都饱含着对泉水调查监测工作必要性的诠释。当历史的箭镞化作测绘仪的激光,当劳作的身影从布衣换成防晒衣,当佛像注视的泉水滋养出丰饶的土地与美妙的景色——这或许就是开展泉水调查监测工作的最大意义所在。